◆ ◆ ◆文 | 余西原标题《王澍:我从不相信,这个世界只有一个世界存在》 一位老师见到他时说:“你这个人变化很大,你一点也不酷啦!” 王澍问:“我原来怎么样?” 老师回答:“原来啊,你在东南的时候,每次当你从走廊走过来,我们都感觉不是一个人走过来,而是一把刀走过来,那把刀带着寒风的,大家都会不自觉地避开。” 上个世纪80年代末,王澍在东南大学读书。 大一时,他作为建筑系的学生代表,去听校长训话。当时的校长是钱钟书的堂弟钱钟韩。 他在训话时,说:“你们不要迷信你们的老师;你们的老师可能前一天根本没备课,你要认真准备的话,用三个问题一定会问到他台上下不来的。” 钱校长认为,好学生就应具备这样的心态,而不是那种听话、只拿高分的学生。 也许是受了这样的指点,王澍在大二就公开向老师宣布:“没人可以教我了。”然后便进入了自学状态。 王澍(摄影:曾翰) 大三时,他向老师提出为什么要画商业效果图的问题。他认为,它基本上是骗人的、纯商业的,是博取甲方的喜好。当时老师听了很愤怒。 后来事情闹大了,他带了四个学生去谈判,结果老师同意了他的要求,学生可以用任何形式来表达,而不再限制必须画这样的效果图。 毕业那会儿就更张狂了,他写了篇论文,叫“死屋手记”,影射整个学校的建筑系和整个中国的建筑学状况。 用一位老师的话说,就是,“这学生也太狂了”。 结果论文答辩虽然全票通过,但学校却没给学位。 后来,王澍回顾这段时期解释说: “人生一世是很短暂的。我年轻时会站在街边看,指着街头行走的人,说这些人已经全部死了。可能很多人觉得我非常极端,算是一种孤独英雄主义吧,但我觉得年轻的时候一定要有这种状态,对存在、对真理、对人性要有一种追求,这样才会有力量支持你在年轻时走过人生很重要的一段旅程,也是自我实现和锤炼的旅程。” 2. 王澍的间隔之年1992年春,新一轮改革开放开始,仿佛遍地是钱。对建筑师来说,他们的好日子到了。 但就在这时,王澍却选择了退隐。他还没有想清楚做什么,就不敢做了。 “我不想做很多东西来祸害这个世界。”王澍在《造房子》自序中对这段时间有过非常诗意的描述: “我晒太阳,看远山,好像想点什么,好像没想什么。我能这样过整整一天。你能看到,春天,草变成很嫩的绿色,心里一痒。当我用一种缓慢的、松弛的、无所事事的状态来看它的时候,就不一样了。无所事事是很难学的一门学问。但我逐渐学会了。无所事事时,突然间脑子里有东西闪过,站起来,一提手,把该画的东西画出来,再不需要像以前那样憋着想,这样还是那样。” 他将之称为“忘却”的阶段。 王澍和妻子逛逛西湖,喝喝茶。他看书,但不看任何与建筑有关的书。 他向工匠学习,学着动手做事情,那是学校里没有教的东西。 后来,他在讲2006年威尼斯双年展布展的时候,再次提到了作为一个建筑师,劳作的重要性:“我们经常谈论艺术、美学、自然,自然的东西你要接触,你要对它劳作,劳作之后才能产生一种朴素的情感。朴素是一种特殊的力量。……我所说的自然其实就是朴素的东西。” 王澍自觉心性被滋养。看待人、看待自然的眼光,开始发生细腻的变化。 这段间隔之年,让他发现自己想要做的是什么,最适合自己的东西是哪一种:中国园林。 3. 造房子,就是造一个世界在《造园和造人》这篇文章中,王澍用三句话概括了自己的建筑美学或者说对建筑的态度: (1)在作为一个建筑师之前,我首先是一个文人。 (2)不要先想什么是重要的事情,而是先想什么是有情趣的事情,并身体力行去做。 (3)造房子,就是造一个小世界。 以我粗浅的理解,这三句话说的其实就是一件事:造园。 这不仅是一种身份认同,即园林向来都是文人建造的,还因为园林讲究的是情趣,而不是建造技术;讲究的是手作或劳作,而不仅仅是设计图纸——这类建筑师,更像我们所说的“匠人”。 同样的,园林也体现古人的一种态度:人在这个世界的位置微不足道。 倪瓒《容膝斋图》 那么典型的园林格局是怎么样的呢? 王澍认为,元代画家倪瓒的《容膝斋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上段远山,一片寒林;中段池水……;近处几颗老树,树下有亭,极简的四根柱子,很细,几乎没什么重量,顶为茅草”。 在这幅典型的山水画,体现的是古人造园的一种态度。 园林,不是造个房子,然后再配以景观,而是一个世界。房子或人,在这个世界里所占的空间很小很小。 正如在讲北宋郭熙的《早春图》给他的启发时,他说:“我突然看见一个世界,在那里,山石与人物等价……如果建筑学是对人的生存空间的一种虚构,这种虚构就是和山石枯木一起虚构的”。 这里谈的是建筑的态度。 但令我更感兴趣的是,王澍这个人的变化。 当年那个走路都像是一把刀带着寒气的人,开始变得内敛了,不再只是看到“我”,而是将我看成是“万物”的一分子,开始追求一种朴素、纯真的艺术与生活。尽管,我觉得他骨子里的孤傲仍然在,但相比年轻气盛时,整个气象完全不同了。 宁波博物馆组图(摄影:曾翰) 造房子该书是建筑大师王澍的建筑文化随笔集,包括了建筑文化随笔、建筑作品历程书写、散文随笔对谈。 由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本文转载自浦睿文化。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授权。 ↓点击本文底部阅读原文购买【张悦然签名套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本文,每次被点击增加您在本站积分: 2红宝石 |
-
2017-10-25
-
2017-05-21
-
2017-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