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新作——文村
本帖最后由 Doris 于 2016-9-29 22:03 编辑王澍的作品,不愠不火,慢工出细活,这不,新作——文村,给大家带来了新的体验与感受,也为当代农村发展做出了很好的示范性建设。
这个村庄的魅力究竟在哪里?一路驱车向西去寻觅这个村庄的秘密——一片400多年的古民居。
村民的桥头“闲话”
日上三竿,文村村民沈献平和妻子章云香端着饭碗来到桥头,一边吃饭,一边与村民们拉家常。桥,是一座新造的桥,还没有名字,两侧有长椅,上有瓦梁,宜乘凉、避雨。从沈献平家到这里,仅几步路,自从新桥造好后,村里人都喜欢端着饭碗往这里跑。“这里凉快,大家都喜欢到这里来吃饭。”章云香说着,往嘴里扒了一口饭。沈献平今年67岁,在附近贤德镇开了个理发店,一直舍不得自己这个行当。他们家的老房子,砖木混合结构,两层楼,带一个小院子,约100平方米,院里置有水缸和农具,显得很有生活气息。“房子是我父亲留下来的,已有七八十年了,舍不得拆。”沈献平说。这时,另一个端着饭碗的邻居插了一句嘴:“这一带有很多这样的老房子,有些已经很久没人住了,没想到现在却成了宝贝。”这些老房子已被当地政府保护起来,“村里回购,我们这幢大概值六七万元。”章云香经营着家里的3亩地,说话喜欢直来直去:“不过,我们已经有新房子了!”说完,她将手中的筷子朝右边一指。顺着她筷子的方向,20多幢由黄泥、杭灰石垒就的不同风格民居跃然眼前,“新房子很宽大很好看,有老房子的人才有资格买,价格每平方米不到1500元。”说这话时,沈献平在一旁微笑着,看得出来,老两口对新生活充满了向往。
“老房子”打动了王澍
文村位于富阳西北山区的洞桥镇境内,村庄后面有一座形似笔搁的文笔峰,河山溪从文笔峰上潺潺而下,沿着村庄流淌了几百年,恐怕只有那座被木莲藤缠绕着的400多年的石拱桥,才知道这个村庄的前世今生。村委会的大楼就在河的对面,文村村书记黄健军几乎每天都要到老村转转,这已成了他的一个生活习惯,不仅因为这是他的工作,更因为这里也有他的老房子。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在这些老民居逼仄的巷道中穿行,泛黄的春联、烟熏过的青砖、斑驳的挂锁、具有时代感的标语以及鹅卵石铺就的路面,这些痕迹仿佛在诉说着这里曾经热闹的时光。据黄健军介绍,40余幢古民居建造于明清和民国时期,形态各异,错落有致。这里几乎没有人住了。但让人惊喜的是,临河有一家的门开着,征得阿婆同意拍了个照,这时,阿婆从灶屋里拿出一包杨梅来,让我们品尝……正是这片老民居的朴素,打动了王澍:“这些老民居才是中国的,也是我们要传承下去的东西。”
走过石板路,竹林深处有我家
穿过沈献平家门前的小桥,就是不少村民的“新家”了,这临水而建的14幢风格迥异的新民居,便出自王澍大师之手。黄健军介绍说,这一块是文村新区,目前14幢房屋建设主体工程已结顶,外立面的垒石和夯土也基本改造结束。每幢房子都自带一个小院子,所有建筑普遍用到的材料就是杭灰石、黄黏土和楠竹。“这些材料都是我们当地最常见的东西,但在大师手下就变成了艺术品。”洞桥镇镇干部倪鹿华指着最东边一幢黄色建筑说:“就这幢,法国的建筑设计师都来了好几拨了,看了都伸出了大拇指。”实际上,其建筑材料就是我们村里的黄黏土,工艺也是我们老祖宗的夯土技术,“只不过黄黏土经过了水洗、粉碎、筛选,并运到中国美院的实验室里进行了化学配方,夯出来的墙非常坚韧、光滑,据说还很透气。”按照村里的规划,文村将全面整修古民居群内的水泥路,将其还原成青石板路。作为文村古民居的水利枢纽,400余平方米的太平塘与村内四通八达的石渠相连,将一幢幢老房子联系在一起。文村村委大楼东侧,文化广场正在建设中。黄健军说,这里将打造成一个由水榭亭台、活动广场、游步道等组成的村级文化活动中心,“游步道延伸至那座400多年历史的河山桥边,让新村与古民居群连成一片。”为了古民居的保护和开发,村里正在迁出村民,移居到新农居点。黄健军说,文村的新农居将与古村落风格统一,展现两个时期的文村村景,“让新村与古居能够相互映衬,成为文村美丽乡村建设的靓丽风景。”今年将着重抓好1000个古村落保护。各地要给这些古村落建立档案,把山水文化元素挖掘好、保护好、运用好,让人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今年6月来,省住建厅确定将美丽宜居村庄建设省级综合试点项目落户富阳洞桥镇,希望洞桥以原有弄堂通道为肌理,对古村落建筑进行翻建、改造、修缮,打造出具有新型城镇化特色的美丽宜居村庄,给全省乃至全国提供新型城镇化建设样板。
文章来源微信号 jianzhuzatan建筑杂谈
下载下来学习交流。。。。。。
很不错的方案 学习
页:
[1]